《野说儒教 第五章 仁以致人(中2)》 - 散文高地 - 文学博客网 - 原创网络文学网站,免费小说阅读网
分享

[百家杂谈] 野说儒教 第五章 仁以致人(中2)

[复制链接]

野说儒教 第五章 仁以致人(中2)

发表于 2014-7-19 18:30:06 来自 百家杂谈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575 1 查看全部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博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六、道德规范
对于为人的道德规范,起统帅做用的自然是仁和他的表现形式礼。仁的施行重点在于行人者本身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孔子说:“为仁有己,而有人乎哉?”“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就是说,要自己主动行仁,而不要被人强制行仁。孔子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也就是说,人之所以没有成为仁人,不是本性和能力上的问题,是因为没有在仁上下功夫。这些话告诉人们,仁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是符合真理的最高要求的,亦即真理本身,而追求仁这一真理的力量也寓于精神之中。它一方面加强了人的道德自觉,同时也加强了精神上的自我约束力。对于仁和礼,人们不是不敢违,而是感到不愿违,不愿停止人生意义的追求。重仁道,面向实际,认识世界、适应世界、改造世界,是儒教道德规范的实践精神。
仁和礼不是孤立地存在的,与其他道德规范有机密切的关系,其他规范是礼思想在处理不同的伦理关系时的具体体现。如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上表现为上礼下忠,在父子关系上,表现为父慈子孝,在兄弟关系上表现为兄友弟恭(亦即悌),以及在朋友之间,师生之间,夫妇之间,都有特定的表现、特定的道德规范。而在个人对道德原则的掌握上,有智,有好学;在道德原则的实践上有勇,有敬,等等。因此,没有仁、礼观念的指导,其他规范就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但是只有仁礼观念,不在各种伦理关系中研究,体验它的具体表现,仁的观念也不能落到实处。
下面就来分别研究一下儒教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中的几个主要的道德规范的意义和作用。
(一)孝悌
孝指尊敬父母,悌指尊重兄长。因为对于各种人的仁爱都是由“孝悌”这种父子兄弟之爱推衍出来的,所以有子(孔子弟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在“孝悌”两者之间,“孝”更为重要。那么,怎样做才算是孝呢?首先是合礼。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应该特别注意的是,这里的礼决不是形式主义的虚伪故事,要有与之相应的真情实感。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孔子弟子)问孝,孔子回答说:“色难。”这就是说,赡养父母要有敬重的心情,要有愉悦的表情。没有这些,即使是形式上做到了“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也不能看作孝。由此我就想到,现代所办的收留老人的“养老院”就不如叫“敬老院”更亲切。
另一方面应该强调的是,不能把孝单纯的认识为服从礼的强制,更重要的在于亲子之间的情感因素,本质上来说,孝是由父母对子女的爱引起的尊敬的心情,愉悦的颜色,乃至奉养的行动,这些必然是纯真无畏的情感的流露。在今天,对于中上层社会的家庭来说,经济生活上已不需要子女的奉养了,甚至相反。那么情感的因素就显得更为重要。那种缺钱花了就拉长脸子进父母家门讨钱,自己做事顺当了数周数月不问候父母一声的子女还少吗?
有人说,人是感情动物。我认为,起码人是重感情的动物。人类社会,只有在家庭中发扬孝悌之道,才能实现少有所长,老有所终,才能使社会安定和繁荣。也才能真正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在此加一点题外话。据媒体宣传,汶川大地震中出了位看着自己八十多岁的母亲和不到十岁的女儿在废墟中挣扎不救,而去救其他人的好支部书记。具体实情我不知道,但从仁的立场来说,我对这种宣传有保留看法。也许仅只是自己的看法吧。
(二)忠信
所谓“忠”,是指对人诚实负责的态度。与后来帝王们所要求臣民们的“忠”不完全相同。孔子要求做人要“与人忠”,他的弟子曾子经常检查自己是否“为人谋而不忠”。人与人之间的忠,有平等的因素,人们应该相互尽忠,儒家特别强调被领导者和领导者的忠是礼尚往来的关系,不存在“谁叫谁死谁得死”的关系。这不是儒家的思想,是法家的思想。历代统治者们玩的“外儒内法”的统治权术把中国学术和老百姓的思想搞乱了。我们还是看看孔子对“忠”的论述吧: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事君尽礼。”
孟子把孔子的这一思想加以发挥,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孔子主张,君主有过错臣应“勿欺也,而犯之。”这就是下对上的忠的表现。
“信”即诚实无欺。作为一个君子仁人,必须“主忠信”,“敬事而信”,“言而有信”。一个人有信这种品德,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信则人任焉”;执政者诚信,才能使民众诚信——“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因此,信不仅是普通人与人之间的交友之道,也是执政和治国之道。但必须反对无原则的守信用。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因为只知重然诺而不知分辨是非善恶,有言必信,有行必果,就往往会犯错误。有若(孔子弟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就是说,只要守信本身是和于道义的,如果发现已说过的话有不合义的,对这种话即使不履行也是可以的。只有近于义的言才是应该兑现的,而不近于义的言就不应该兑现。
(三)恭敬
“恭”即对己庄重严肃,对人谦虚和顺。恭是做一个君子的必要条件。孔子主张“居处恭”,“貌思恭”。但应反对过分的做作恭顺。孔子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这种过分的、不正当的恭顺是没有人格尊严的表现,让人感到可耻。所以要做到恭,必须依礼而行。
“敬”即对事业严肃认真,对人真诚的以礼相待。在工作上要“执事敬”,“事思敬”;在对人上,要敬父母,因为只养不敬即不是孝,敬上级,孔子说:“事上也敬”;敬朋友,孔子赞扬晏子“善与人交,久而敬之”,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尊敬首先要尊敬别人。应该注意:所谓恭敬都是与礼相符合的,要反对“足恭”行为。恭敬是人与人相互交往中必须遵守的彼此尊重,礼貌相待的原则。随着儒教在全世界的反正,恭敬将逐渐成为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基础。
(四)智勇
孔子说:“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就是说,智、勇和仁一样是君子之道的一个方面。智即智慧,主要指道德认识、道德实践上的智慧、才能。孔子说:“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智者由于他们的智慧,认识到行仁有大利,他便行仁。这与仁人的不行仁便不安比起来虽还逊一等,已属难能可贵。智者能知人、能知言,因而可以通权达变。要成为仁人,只有仁而没有智是不行的。
“勇”即果敢,主要指道德实践方面的勇气。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所以,“勇”既见义勇为,用于改过等等。如果不在义的指导下发挥勇,那就不是美德了。孔子说:“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因而必须“义以为上”,使勇受义统率。智勇不只限于道德方面,他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那就在于人的运用与发挥,但都以仁为核心。
此外,道德规范还包括如下等内容:
1、宽——待人厚道。
2、惠——给人以照顾。
3、敏——工作灵活勤勉。
4、让——谦逊。
5、俭——节俭。
6、直——正直。
7、贞——诚信。
8、温——温和。
9、良——善良。
10、          知耻——有羞耻心。
11、          好学——刻苦学习。
12、          周而不比——讲团结,不搞小圈子。
13、          和而不同——敢于提出不同意见而不无原则地顺从任何人,任何势力。
来自圈子: 弱势文学研究会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5,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