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说儒教 第五章 仁以致人(上)》 - 散文高地 - 文学博客网 - 原创网络文学网站,免费小说阅读网
分享

[百家杂谈] 野说儒教 第五章 仁以致人(上)

[复制链接]

野说儒教 第五章 仁以致人(上)

发表于 2014-7-17 07:53:05 来自 百家杂谈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481 1 查看全部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博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ur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url]
“仁”本身是一种涵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忠、恕、孝、悌、智、勇、恭、信等都包括在内,他们共同形成了“仁”这个无美不备的德行。孟子所说的“仁也者,人也”,“仁,人心也”。“仁”就是“人心”,就是人之所以为人。“不仁”就是没有人心,就不能成为人。这也就概括的表达了儒学的精神。
一、“仁者爱人”
“仁”从“人”从“二”,指人与人的关系,“仁者爱人”就是这种关系的体现。作为一个仁者,在消极方面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积极方面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对执政者的要求。一次弟子颜渊问“仁”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接下来他又具体的提出,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就是说,人人都有利己的私欲,所以要“克己”,不损人利己,这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复礼”就是一个人的视听言动都要以礼为准则,要符合文明社会的道德规范。
人类社会的各种问题,归根到底是道德问题。人们心中丧失了道德观念,行动上就比让越出礼的堤防,从而造成社会的动乱。今天手机报上说南方一中型城市,一天就破获了四、五个黑社会组织,数百成员,可怕吧!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从修身做起,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同时以德治国,用道德原则指导政治活动。这是单凭赏罚二柄治理国家的依法治国论有根本区别的。法的作用指明人们行为的是非正误,仁道是告诉人们如何去实行正确的,避免错误的。而所有这些,修己是决定因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态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志向坚定。
志向易立而终身行之却难。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曾子也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矣远乎?”孔子坚信地说:“德不孤,必有邻。”
()实事求是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又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谓性,是指人的共同本性,习是指后天的环境影响,主要是教育、习染。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差不多的,实际的思想状况是由习染决定的,而不是先天决定的。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影响,在道德上得到改造和提高。
以上是个人修养方面,对于识别人,孔子说过以下观点:“巧言令色,鲜矣仁!”“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等等。子贡有一次问孔子:“乡人皆好之如何?”就是在一个圈子里的人气指数特高啊。孔子说出一句绝对真理名言:“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看来有时讨人嫌也是对的啊,就看嫌者是什么人。
(三)严己宽人
严己宽人、平等待人,是做人的美德。孔子所说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君子尊贤而容人。”“恭自厚而薄责于人”。这些都是做人应具备的美德。进一步孔子还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四)崇善憎恶
崇善与憎恶,是人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孔子说:“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孔子所说的“五美”是指“君子惠(给人以恩惠)而不费(自己却没有什么耗费);劳而不怨(劳动老百姓,百姓却不怨恨);欲而不贪(有名利的欲望但不贪求);泰而不骄(庄重但不骄傲);威而不猛(威严却不凶猛)”。孔子所说的“四恶”是指:“不教而杀谓之虐(不事先进行教育,犯了罪就杀叫做虐杀);不戒视成谓之暴(不先申诫马上便要成果叫做暴);慢令致期谓之贼(随便的下命令却要求限期完成叫做贼);犹之与人也,出纳有吝谓之有司(同样是给人赏赐,当给予的时候却很小气,这叫做有点小家子气作风)。
人如果处处实行这五种品德,便是仁义了。这也就是孔子说的“恭(庄重)、宽(宽厚)、信(讲信用)、敏(敏捷勤快)、惠(施行恩惠)。恭则不侮(不受侮辱)、宽则得众,信责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五)淡薄名利
在儒教看来,名誉、金钱、享受是很淡薄的东西。孔子说:“君子病无能焉,不患人之不己知也。”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能够正确对待功名富贵,努力在道德品质和为人处世等方面下功夫。
(六)自省改过
自省就是“自讼”,这是道德修养、为人处事上又一重要方法。自省是与理论与实际相对照来检查自己的思想言行,它含有思想斗争的因素,不能看作单纯的闭门思过。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自省的目的,是为了检查自己的错误和过失,并勇于改正,以便使将来不再有同类的错误和过失,不是为了对自己的行为作一些检讨,也不单纯是为了良心的责备。人生是短促的,光阴宝贵,不允许人为过去的事情而过多的后悔,自省能使人更多的端正自己,更好地走向未来。正如孔子说的:“过而不改,是为过矣。”“过,则勿惮改。”“丘也幸,苟有过,人皆知之。”“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改)也,人皆仰之。”一个从来不犯错误,因而也用不着自省的人,不论是合作伙伴还是同事朋友,还是离远一点的好。
、以德治国
“仁”作为人类道德的精华,他的另一作用在于治国。单靠行政命令、严刑峻法,甚至欺诈、阴谋等办法治理国家是难以长治久安的,只有把道德原则贯彻到政治生活中去,用道德治国安民,才能真正管理好一个国家。古代圣王尧舜都是这样做的,因此他们得到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最大成功。近代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轰轰烈烈的打倒“孔家店”的后果是有目共睹的。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又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行政的法律的办法管理人民,不能使人民具有道德观念。只能使他们畏祸而避法,智巧而逃法。天天让百姓在电视里看着执政者们开会议、定法规,远不如走到百姓家中谈谈心落实的效果来的迅速和亲切。君不见:总理汶川一滴泪,中华十亿感恩心吗?因此,用道德的办法教育、感化人民,人民不但能守法,还能使之具有道德自觉,心悦诚服的守法遵礼,知耻从善。
以德治国,执政者的个人品质,能够直接影响政令的执行。因此,执政者的道德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以说,这句话是阶级社会的政治“黄金法则”。老百姓的俗语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如果一个执政集体的下层不断的“涌现”视死如归的贪官污吏的话,那就可以推想一下上层执政者的品质如何了。领导者的榜样是一种无声的命令,他作出的样子,就是下面人的榜样。
作为一个儒者,不但要在道德上完善自己,还要推而广之,在道德上完善他人。完善自己是个人修养问题,完善他人,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政治上既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施政方针,在教育上既是实施“有教无类”和德育为主的教育方正。孔子说:“君子不器。”就是说,人应该首先学习做人,不能只重视学造东西的知识、技术,而最终也把自己造成了一件东西。有己及人完善道德的全过程,可概括为“格物、致智、诚意、正身、修心、起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三、 仁礼统一
要想成为一个儒者,必须做到“仁”与“礼”的高度结合。仁是内核,礼是仁的外壳。而中庸是实现人、礼统一的必由之路。
仁的主题是爱人。它要求人们把对家族的爱推广到家族以外的广大民众中去,把对一个邦国的爱推广到整个天下,同时也要自尊自爱。孔子所说的“泛爱众”的要求,是指普天下的人。孔子的马厩失火,孔子只是关心“伤人乎”而没有问马。这也说明它是严肃认真的实践着自己的理论的。
“泛爱众”不是单纯的同情,它要求惠民,既给民众实际利益。惠民的最高标准是“博施济众”,即普遍的给人民以实惠,使大众的生活过得好。不论从哪方面说,一个贫富太过悬殊的社会,都是政治的失败。
人们应该怎样实现“仁”这种人类之爱呢?孔子主张“近取譬”,也就是说将己心比人心。说:“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尔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说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从积极的方面说,自己有立、达的欲望,就应该设身处地想到别人也有同样的愿望,因而努力帮助别人实现愿望。从消极方面说,自己所不愿遭受的待遇或痛苦,也同样是别人所不愿意遭受的,因此就不要把这些东西强加给别人。这种推己及人的做法叫做“恕”,“恕”是人可以终身行之的美德,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
“仁”的实际作用在于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缓和各方面的冲突,是社会归于安定、和谐,使人民安居乐业,使人人成为遵守一定社会条件下的游戏规则的人。在执政者方面,能使他们限制私欲的膨胀,使执政者与广大人民都成为身份完全平等的本质意义的人。
仁与礼又是统一的,相互制约的。仁要求“泛爱众”,带有理想的成分,但现实社会中,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特别是对一部分民主不能成为社会生活的地区。因此,礼就不可能是划一的,礼要求尊尊、亲亲,从个人道德上说就是尊上、孝亲、敬长。从广面上讲,礼更富有现实主义的成分。孔子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以勿施于人。
这样,仁礼统一的原则,表现在人伦道德领域,既是把尊上孝亲与爱人爱己统一起来。在实际运用上要求利用中庸之道,把看似矛盾的“爱人”与“爱己”结合起来。儒教仁爱的伟大意义正在于运用中庸之道,将“为我”主义的爱己和“兼爱”主义的爱人完美的统一起来。
四、 重道轻利
道指道义,它是指一般的当然准则,亦即道德律令。这个准则不是神的意志决定的,也不是每个人依据自己的理性推导出来的,它是自远古以至后来无数仁人君子将人类的道德精华提炼概括出来的。因为义既是道德,既是善,所以儒家对义非常重视。孔子反对“群居终日,言不及义”,主张“行义以达其道”。
说义是善,是因为义本身就是善,不是从行义的后果来说的。行义的结果,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会是有利的,但对行义者本人或某些人则往往是不利的。要成为一个仁人君子,必须在义利关系上有正确地认识。这就是行义不顾利害,求利不害行义。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就是说,即使求仁(这是合义的行动)的结果给自己带来灾害,那也不应该动摇求仁的初衷。孔子还说:“见利思义”“见得思义”。这就是说,遇到得利的机会,应该考虑它是否合义,儒家的态度是“义然后取”。不和道义的富贵,像过往的浮云不值得一顾。
如何对待利的问题上,儒家有自己的观点。孔子虽然轻利,他“罕言利”,说过:“小人喻于利”之类的话,但并不反对求利,他说:“学也,禄在其中矣。”因为没有基本的物质基础,就不可能有仁道的上层建筑。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表明儒家是看重百姓的实际利益,主张给百姓以实际利益的。如果因义拒利,那将是愚蠢的,是误国害民的。正确的做法是求达符合全民利益的义利观。“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是荒谬的。


来自圈子: 弱势文学研究会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5,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