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博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谈诗说韵
(三)闲话诗才
●立仁
读诗,常为诗的意境和诗人的诗才掩卷沉思。想的多了,竟对“诗才”有了一些别样的“认同”。
有一稚童,出口成章,家人以为不祥,以狗血灌之。孩子委屈,边做事边辩解:”洒扫堂前地,开笼放小鸡。本来是说话,偏说我吟诗!”秦国上卿甘罗幼时骑父亲“脖脖”外出,有行人叹曰:“子将父当马。”甘罗接口:“父望子成龙”。传说虽有杜撰,但大体有其据。诗人的传记,也多有“少聪,某岁能诗”的介绍。这些是俗夫对诗才“具有先天性”的认同。
许多年前,我们一行人游漓江。那黛黛的景色予人以浓浓的情意,惹得一群俗人迎风题起诗来。其间一位管签约的同事,向来缺少诗才,这回也抱着笔记本躲到船角写诗去了。午饭时,大伙都有了诗,唯独他没有。在讥笑声中,他突然嚷道:“漓江游,山水秀,午饭有鱼却无酒,回首瞅老头(我们头儿)”,一众讶然。由此让我想起《世说新语》记载的魏文帝令曹植七步作诗的故事,情急之下吟出了千古绝唱。这是俗夫对“急才”的认同。
大凡诗才过人的,其性也必有与人相左之处,往往造成“材”与“用”的矛盾。李白自认天生我材必有用,然而终不能成“庙廊器”,只能借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柳永“奉旨填词”,终身混迹青楼。天纵奇才的李贺,更是屡遭攻讦,“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二十七岁早夭。真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诗才、文才、仕才、人际都好的,可能也只有欧阳修等寥寥极少数。太多的“大材”,或“对案不能食”,或“高处不胜寒”。这种“才不成材”的症结,应该是材与用两方面人的天性使然。
《红楼梦》的宝、钗、黛,黛玉最具诗才,认为花开固然好,花落更添悲凉,所以还是不开的好;宝玉次之,希望花儿常开不败;宝钗最是庸,认为花开花落是常情,开时抓紧观赏,败了就败了。俗夫最赞赏曹雪芹的喻示,很“科学”地揭示了“才”与“庸”的辩证关系。现实的人,怎样看花儿或宁可不开或常开不败?这些可能又是俗夫对“庸才”的认同了。
古时如有“心理学”研究,这种“材”与“用”的对立可能就不那么尖锐,诗人们也少一点“愁”和“恨”。当真那样,今天也没有那么多的好诗可读了。
俗夫的归结:“才”者并非都是“恃才傲物”,“庸”者并非都是“妒才嫉能”,物虽一,观点不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