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雪峰】:浅谈诗词 走创新之路(六)

[复制链接]

【杜雪峰】:浅谈诗词 走创新之路(六)

发表于 2012-11-5 21:06:07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339 0 查看全部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博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杜雪峰】:浅谈诗词  走创新之路(六)
       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如上所述,比、兴创作手法的运用,是为了达到诗歌的形象思维、艺术夸张、含蓄蕴藉等艺术效果,而这些效果又是为诗歌的思想内容服务的。据古籍载:上古时代人民群众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编成歌谣,歌唱出来,流传开去,颇像今天的流行顺口溜。"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这叫做"采风"。西汉经学大师郑玄解释说:上面派官来"采风",老百姓对当今统治者的过失、失误,不敢直说,于是就采取类比的方法歌唱出来,这就叫做"比";老百姓对当今统治者的美誉、德政,直接说出来怕有谄媚之嫌,于是就歌唱些别的好事情来赞赏劝导,这就叫做"兴"。追根究底,比、兴的"知识产权",属于古代人民群众,是他们用以反映自己心声、讽刺或赞美统治者的诗歌艺术,是具有时代特色、广泛社会内容的诗歌艺术。所以到了后代,诗人们常以比、兴一词,借指其所要求于诗歌的社会内容。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追随者张籍,写了不少揭露社会矛盾、反映人民疾苦、抨击统治集团的诗篇。白居易写诗赞扬他:"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读张籍古乐府》可见,比、兴是同"空文"相对立的,是与那些"无病呻吟"的作品格格不入的。今天我们学习比、兴的创作手法,不能仅仅当作是单纯的技巧磨练,而是应该继承和发扬先人的优良传统,尽可能地反映人民心声、社会内容和时代精神,追求思想性、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我们在读古典诗词的同时,还要有选择地读点现代人的旧体诗,从中学习如何古为今用、化旧词为新意,怎样用比、兴创作手法表现现代事物、现代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意。如果我们只埋头于古典诗词之中,而不适当地读些现代人的旧体诗,则有拘古不化之虞。李、杜的诗是一定要学的,不学则不能继承我国诗歌最辉煌、最优秀的历史遗产。但我们不能苛求古人,想从他们那里能找到反映现代事物、现代思想情感的现成模式。因为他们没有见过飞机、大炮,更没有见过宇宙飞船、信息高速公路;他们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更没有经历过改革开放;还有什么迪斯科、卡拉OK、集体婚礼、蜜月旅行等等,你要是去请教柳永、秦观,他们定是无可奉告。我们写旧体诗,绝不是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退回到古代去,而是借传统的形式,抒发现代的思想情感,反映现代的新鲜事物。正如晚清发起"诗界革命"的黄遵宪所说:"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所以,写旧体诗的意义,全在于用旧调谱出新意来。要创作就需要有借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现代人写旧体诗的很多,也不乏优秀的作品,但读得过多,恐怕精力上承受不了,需要选择那些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统一,又投我们情怀的作品来读。
        所谓泛读,就是要求从字面上弄通一首诗或词,大致上领会诗意、词意。精读则要求好好琢磨,在头脑里艺术地再现作者彼时彼地所感受的表象,领会作者的心情和艺术构思,并且反复吟诵,背熟记牢。没有相当数量的泛读,不广泛地接触各种题材、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诗词,可供你选择精读的园地就不大,同时,当你写作需要参考某种作品时,往往"踏破铁鞋无觅处"。没有一定数量的精读,就不能深刻领会诗词的内涵。所谓"诗无达诂",许多好诗词,是要在反复吟诵中,逐渐悟出区区数行里所包含的丰富内容,有自己的新体会。同时,只有精读相当数量的诗词,才能在自己的记忆库中,储存各种创作套路、诗词语汇、诗律词调等。储存得越多,当你动笔时,可供选择和取用的"框架"和"零部件"越丰富。
        古人的许多名篇佳句,就是从他的前人的作品中,或借鉴其"框架",或摘录其"零部件"缀连而成的。例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有人研究,这是摹仿唐人张谓的《春园家宴》中的"竹里行厨人不见,花间觅路鸟先知"而成的。又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则借鉴了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站在巨人肩上,比巨人更高。学作诗也是同样一个道理。苏轼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概括了泛读和精读的关系,读诗词和创作的关系。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4,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