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小说连载
(, 下载次数: 0)
聊斋补遗
前 言
●立仁
我戏笔聊斋,非是有意于聊斋的延续;我承继鲁迅,亦非鲁迅真正的衣钵。世间事总有因由,亦是缘份。一次偶见诽毛者的狂言妄语,怒火难平,希冀以评论笞之,迫于当时的舆论管制害人,不能包容“本质思维”,文不得发,意不得申。万般无奈,戏以文言述之,竟得网管放行。本是一时之兴,不意有网友大加赞赏,时常督促。一招得手,便有“文言杂文”的接二连三。正由于这个很特殊的原因,前期的篇目多为另类“时评”或调侃,文学价值不高。在网友的建议下,才逐渐生发“创作”念头。于是,将几年来散发在博客中的“聊斋体”文字做了一番收集整理,对一部分时过境迁的纯“时评”予以剔除,保留的篇目中,尽管有些也存在时效性,由于它折射了当时的某些现象,因而保留了原貌,也算是“尊重历史”吧。
我的《聊斋补遗》,力求以蒲松龄的语言,行鲁迅的投枪,以不同的视角,看社会万象。它不像小说,文中记述大多实有其人其事;也不似杂文,屡有故事贯穿其中。我自己也不知道该算什么体裁,姑且称之为“聊斋体”吧。我的《聊斋补遗》虽是文言,但考虑时代特点,尽量免去了言辞的生僻和句式的艰涩,几乎介于文言与白话之间。
蒲松龄聊斋的有情节让人感慨,鲁迅杂文的无情节让人振奋。两位文坛巨匠的作品仍然影响着今天的我们。当今社会,整体的文明进步已向世人证明了东方巨龙的腾起。这是无论蒲松龄时代还是鲁迅时代都无法比拟的。然而,文化的浮躁和浅薄,是长期的快餐文化带来的板结,需要我们拓垦和深耕。我愿与广大的网友一道,以手中秃笔,弘扬我中华高尚美德,显我文人不朽的守操。我们的笔,在我们手中;我们的路,在我们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