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
唇亡齿寒与隔辈儿疼
叔洪
人的口腔器官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从外到里分别是唇、牙、舌,构成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从相关关系上来看,彼此是整体的一部分,虽有各自的分工,却相互联系,在相互协调下完成吃饭喝水以及呼吸的任务。
既然是不可分割的,为什么有唇亡齿寒的成语,而无唇亡舌寒这个成语呢?难道只有齿怕寒冷,而舌不怕寒冷吗?大家都知道,齿是骨质器官,本身没有感知神经,对温度的感知并不那么灵敏。舌则是肉体,具有感知神经,不仅有味觉神经,还有感觉神经。站在这个角度来看,齿对温度的感知很低,相比较舌对温度的感知要大于齿,成语中有唇亡齿寒而无唇亡舌寒是不是一种偏见,有失公正?
如果换个角度看,似乎有一定道理,就应只有唇亡齿寒,唇亡舌寒这个成语就不应出现。这种观点有成立的根据,从唇、齿、舌所处位置不难看出,唇是口腔中最外面的器官,牙和舌都在口腔中,分别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置。三种器官排在第一位,是最外面的唇,形成一道屏障,是抵御外来侵袭的第一道防线,对牙和舌都起到保护作用。
成语唇亡齿寒无论从排序上去,还是是从字面,以及内在含义上,都或多或少包含这层意思。唇亡齿寒成语中表述的是因果关系,失去了唇的保护,第一受到伤害的是齿而不是舌,故而有唇亡齿寒,而无唇亡舌寒。仔细斟酌发现,失去了唇这道保护屏障,首先或直接受到伤害的是齿而不是舌。舌在口腔最里面,唇的保护屏障虽受到破坏,还有齿挡在舌的前面,舌有第二层保护,一般情况下不会受到伤害。
唇亡齿寒成语中的寒是指温度,也就是低温给牙齿带来的危害。唇直接与外界接触,双唇紧闭,挡住低温进入口中,阻止了侵害,亡后,是失去了防线,低温长驱直入,首先受到伤害的是齿而不是舌。尽人皆知,无论是宇宙中的大自然,还是人类生活的社会,可以说万事万物都有规律可循,就如同人走路,只能一步一步行进,不迈出第一步,绝不会有第二步。从这个观点出发,唇亡舌寒这个成语也不会出现。
也许会有人问,齿和舌同样都长在口腔里,同样会受唇的保护,为什么只有一个被选中,另一个被排斥在外,这是不是一种偏见?如果是,怎么造成的?是人们只看到齿的重要性,忽视了舌的作用?
事情绝非如此,世界是复杂的,从古至今,本身就有很多解释不通的地方,让人疑惑无法解释的比比皆是。这并不是人类的不公,更不是创造成语的人偏心,而是受时代和认识程度的影响。站在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人的认识过程是由物质到意识,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很多认识受客观影响。认识由浅入深,由客观到主管,到意识指导实践,人类才出现二次飞跃,进入文明社会。这就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认识是随着社会发展而提高,社会没有发展到那种程度,人的认识就无法达到。在没有发明火的社会,人们不会吃上熟食,发明了火,才会利用火把食物做熟了吃。就如我们现在不离手的手机,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出现的,别说唐宋,就是上世纪,人们都不知道手机为何物。
有人说唇亡导致齿寒,受到伤害是虚荣心太强,好胜心太强,不计后果造成的。好胜和虚荣都太过于顾及自己的名声,善于表现,锋芒毕露,容易受到伤害。舌知道自己软弱,处处谨慎小心,轻易不出头,对自己是最大保护。
唇亡齿寒说的是齿与舌的关系,不可回避的联想到古贤对齿和舌关系的论述。汉代刘向《说苑·敬慎》上记载:春秋时期,中国教育家常枞弥留之际,他的学生老聃(即老子)前来探望,并讨遗教。常枞“张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吾齿存乎?’老子曰:‘亡!’常枞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常枞曰:‘噫,是已!天下之事尽矣,何以复语子哉!’”常枞以刚齿比柔舌先亡的事实,启发老子概括出柔弱胜刚强的结论。孔子问道老子“刚柔之道”时,老子以此形象回答了“刚柔之道”。
为什么牙齿比舌头损害的早?现在解释很简单:牙齿担负着咀嚼食物的重任,任务艰难,必须具备坚硬的条件才能完成。牙齿任劳任怨,不管吃进嘴里的食物有多硬,多难嚼,都不怕困难,嚼碎嚼烂才放过,如果没嚼碎娇兰从口腔中溜走,侥幸逃脱,与之配合的舌头也不会放过,必定追回,让牙齿继续嚼碎。这种分工合作,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令我们现代人在佩服的同时,更要学习。
正是牙齿这种不畏困难,知难而进,竭尽全力,兢兢业业,毫不取巧,认真负责,宁可自己受到损害,也要干好工作的敬业精神,才造成过早损伤,一颗一颗相继脱落。舌头不劳而获,在牙齿费劲把列嚼碎食物时,品尝鲜美的味道,品尝够了才毫不费力地送进食道,既轻松,又毫无损伤的完成了任务,这是舌头始终完好无损的根本原因。站在这个观点看,没有唇亡舌寒这一成语顺理成章。
这种分析也许带有片面性,但事实却是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不得不承认。从牙齿和舌头的功能,所起的作用会得出:牙齿付出的多,所以受损严重,应受到尊重。舌头不劳而获,没有付出,就不会被重视。
从另一个角度看,之所以有唇亡齿寒,而无唇亡舌寒成语,是所处位置不同,不能归结于作用大小。牙齿处于口腔第二层,紧挨着唇,唇受到伤害,最先受到牵连的是牙齿。舌处在第三层,最靠里的位置,外面有唇和齿保护,即便遇到危险也轮不到它。唇受到伤害,齿就失去保护,很容易受到伤害,有唇亡齿寒成语顺理成章。
有唇的第一道防线,齿的第二道防线,舌有双层保护,受到伤害几率最小。即便双重保护都被攻破,还会运用缩身法,将自己藏起来,受到损害的机率非常小,程度有限,从而失去了创造成语的机会。
说到这里,必然会引出保护和被保护两种行为。有唇亡齿寒,而无唇亡舌寒,反应出保护和被保护关系的同时,还展示出保护的程度。牙齿只受到唇这一层保护,唇一旦受伤而亡,就失去了保护。舌居口腔最里面,受到唇和齿双城保护,即便唇受到伤害而亡,不过失去了一层保护,还有齿的保护,冷风不能直接侵袭,受不到侵害就没有寒的感觉,故而不会出现唇亡舌寒这个成语。
唇、齿、舌相互依存,这种相互保护,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父母对子女的保护,爷爷奶奶对孙辈的保护。世界上有了人类才有了社会,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的进步史,人类是由一代又一代延续传承,没有繁衍,人类就不会存在,社会更无从谈起。人类最大的特点是疼晚辈,贯穿着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关怀和疼爱。父母疼爱子女,祖辈疼爱孙辈,真真切切反应出人类是在关怀和疼爱中发展的。众所周知,隔辈疼比父母更疼,那是无私的特殊疼爱,是疼爱的顶峰。这里又提到一个问题:祖辈对孙辈的疼爱为什么大于父母对子女的疼爱?难道祖辈只爱孙辈而不要子女?此话谬也,小心遭到天下所有父母的咒骂,甚至骂是轻的,打几拳都不解恨。
人类的疼爱是从父母疼爱子女开始的,由享受父母的关爱,发展到享受祖辈的疼爱。人类繁衍发展的规律是,先有子辈,再有孙辈,顺序是不能颠倒的,子女在祖和孙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把上下连在一起。祖辈对孙辈是特殊疼爱,孙辈的出现勾起了祖辈已经放下的爱心,第三代出现是他们生命的延续,欢欣鼓舞的同时,勾起那颗尘封已久的爱心,不遗余力地把所有的爱都播撒在孙辈身上。这种爱是延续,把对子女的爱移植到孙辈身上,这种爱是对无私的,付出也是最大的。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普遍规律是先生者先离世,祖辈来到这个世界上早,有了孙辈才称祖。被称作祖意味着岁数大了,要早于孙辈离开这个世界。人类生老病死的规律与唇,齿,舌关系是相同的。人类的器官与人生相通,人在器官在,人亡器官也就失去了作用。唇、齿、舌紧密相连,难以分割,唇亡了齿寒,齿亡了舌寒,唇和齿都对舌起保护作用,舌才受到双重保护。唇比作祖,子女是齿,孙子是舌,祖和父都有保护子和孙的责任,孙受到双倍的爱。祖辈疼爱孙辈,有愿望和期待:生活在好的条件下,才会有强壮身体,孙辈的寿命长了,祖辈的延续就长了,虽然离开这个世界,生命却在延续。
祖辈全心全意,不管不顾,一心扑在孙辈射伤,怕父母列的子女子女要他们多休息,少操劳,累坏身体不是玩儿的。他们不但不听,还大声呵斥,不用你管,我的身体我自己最清楚。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口袋里钱多了,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应有尽有,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和祖辈小时相比,提高的绝对不是一点儿半点儿。别的不说,就说这玩具吧,把家里能占的地界儿都站满了,吃香喝甜,绝对营养过剩,做祖辈的仍然不放心,生怕孙辈吃不好穿不暖,操心费力看着让人眼晕。
疼人不疼规矩。孙辈的生活条件远远超过祖辈,在如何疼爱,该不该过分疼爱上,要有选择。在溺爱和疼爱上要权衡利弊。不要因为生活条件好了就无原则的宠爱,加倍疼爱无可厚非,祖辈这么选也别无指责,关键是要适度,过犹不及。
童年是快乐的,就应无忧无虑的生活。人苦短,谁都离不开生老病死,孙辈来到人世时,祖辈的年龄早已过了黄金期,奔着垂垂暮年一步一步迈进,离着离世越来越近。孙辈正处幼年期,生活还没正式开启,别说离着老年,就是人生黄金期还有很长的距离。无忧无虑,好好享受童年,是每位祖辈最大的心愿。
二零二三年十一月三十日
Copyright © 2001-2025,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