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执之我辩

热度 4已有 688 次阅读2024-1-22 11:04 |个人分类:心灵窗口(散文)|系统分类:散文随笔| 坚持, 固执、坚守

一个人的性格不同,对待和处理事的风格也各异。不管遇到什么事,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观点,或坚守,或修正,或改变都是很正常的。每个人不仅是行为上的坚守,更包括信念和观点上的坚持。刻意坚持自己观点,不愿意改变的人,往往不被人理解,被认为固执。有人管这种坚持或坚守叫认死理。这种人之所以不轻易改变自己的观点,只要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不管别人怎么跟他辩论,只要拿不住足够的证据,他都坚守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别人的观点是不对的,哪怕争得面红耳赤,也不妥协,不管是谁,哪怕是他的领导或他的长辈,统统没有通融的余地。有人说这种人固执。

固执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是指:(性情或态度)古板热情,不肯变通:性情固执。除了固执,《现代汉语词典》还有固执己见,是指:顽固的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这两个词条虽表意并不是完全相同,但却大同小异。

固执,指的是坚持自己的观点,不为他人的观点所动,也有固执己见的意思。坚持自己的意见或看法,而这种观点或看法又不能被他人同意或接受,别人提出不同意见或说出自己的观点对他反驳时,不仅不接受,而且一再坚持。

不管是固执,还是固执己见,这两个词虽然是一个贬义词,但却表象出一个人对自己意见或观点坚持或坚守的态度,有种不愿随波逐流,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放的意味。之所以会坚持不变,是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别人的观点在他看来是没有道理或站不住脚的。双方各持观点,各执一词,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但又说服力不了对方,无法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仔细想想,固执不是指一方,而是指双方,都在表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不管被不被对方接受,理解,只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故而坚持。这就充分表明,在你说别人固执的同时,也表明了你的固执。

坚持自己,不承认别人的态度好不好,或对不对,这无关紧要,关键是所持的意见或观点是不是正确的,有没有坚持的必要。

站在这个角度,我们看待固执也好,固执己见也罢,都是一方指责另一方,这似乎有失偏颇而不公正。没有矛就无所谓有盾,这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固执这种现象的存在,不是只反映了一方的性格,同时也把对方的性格暴露的一览无遗。没有固执的指责对方,就没有固执之说。有句俗语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单巴掌拍不响。如果一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他人置之不理,既不表明是对的,也不是以错的去反驳,没人去理会,谁去和他争辩?还有一句俗语同样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上嘴唇下嘴唇一碰,什么话都说的出来。这同样是有条件的,没有上嘴唇和下嘴唇的配合,话是说不出来的。只有上嘴唇和下嘴唇碰到一起,想说的话才能说出来。如果只是单方的,上嘴唇动了,而下嘴唇则不动,不配合,话是说不出话来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固执,还是固执己见,这两个词的形成,都必须有先决条件做支撑,那就是必须有对方来配合或支撑,否则再固执的人找不到辩论的对象,即便是自己和自己豁着挒子捣撇子,也是无用武之地。这就告诉我们,自己和自己再怎么辩论,没有别人的参加,哪怕一个人在那闹翻了天,也不会有人说他固执。

各地都有各地的方言土语,对固执一词的表达方式也不同。天津人一般对这种情况不说固执,而是说“犟”,意思是讽刺那种死不改嘴的人,遇到厉害的,还会在“犟”之前加上修饰词语“太犟”,或“太犟了”,有的人在遇到那种死犟的人甚至不惜脏话讽刺,“犟死他爹都不戴孝帽子”。这句话糙理不糙的话虽然不太文明,但却能说明问题。

“犟”要怎么看,是坚持真理不变,还是错了死不改口,这其中有天壤之别。站在不同的角度,持不同的观点或看法,用固执来形容不一定就是贬义词。造成坚持而不放弃被说固执的人,很多情况下,是遇到那些认识短浅,看不透问题,分不清是非的人,不知道人家说的是对的,由于自己的水平达不到反而认为是错误的,还在一味的和人家狡辩,甚至讽刺,这种人才固执,才是固执己见,这种人不是犟,而是瞎犟,死犟,用固执一词形容似乎有点儿搞抬了。

人生一世,被别人不理解的事太多太多了,指责更是遍地都是。你我之间抬杠拌嘴是常有的事,抬不过就说人家犟也司空见惯。说别人犟,却看不到自己的犟,这不就是典型的老鸹落在猪身上。说白了,或用句透彻的话,说他人固执或固执己见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固执或固执己见的人。之所以会出现固执或固执己见的情况,往往是因为,一个人说出一段话,或讲出一个道理时,在很多情况下因听到的人水平有限,不理解,或参悟不透,不是冷静地分析,而是不假思索,大言不惭的张嘴就提出反驳。这是种无理的,更是普遍的。追究起来,不外乎是说者和听者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或所站的立场不同,从自身利益考虑而造成的分歧。立场不同,所持观点各异,谁也说服不了谁,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情况经常出现,不足为奇。每个人都有自信,相信自己往往大于相信别人,这人的本性。谁都不愿承认自己是错的,认为自己说得对,不管对与否,死抱住不放,不肯放弃自己观点,不承认或不接受别人的观点。为了表示自己的正确性,便竭力地反驳对方,虽然说服不了对方,却毫不相让,不把他人绑在固执的耻辱柱上誓不罢休,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是对的。

彼此发生争执,文明语叫辩论,老百姓则叫抬杠。辩论双方都应有正确的态度,不应武断的把一个犟字,或固执强加于对方的身上。辩论也好,争执也罢,必定由双方组成。说对方犟或固执,反应的是自己犟或固执,不过是为了脸面,为自己下台阶,争得或保住自己的面子。透过现象看本质,说别人犟的人,往往骨子里是最犟的,他说别人犟的目的是为了抬高或粉饰自己,目的是掩饰自己的犟。为了达到目的,甚至不惜损毁别人,其实这种人才是那个居心不良的主儿。

别人理解不了你观点就强制对方接受,违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非要别人放弃自己的观点,接受你的观点,这本身就有一种强加的意味。有的时候,不接受他人的观点,是为了表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故而坚持也无可厚非。关键是你说的是否是对的,连自己都不敢肯定自己的观点是绝对正确的,还在那里像坚持真理一样坚守到底,这在某些方面来讲,不过是一种标榜掩盖下的虚伪。你说服不了别人就表明你的观点并不一定正确,别人对此提出异议,说明你的观点有懈可击。假如你的观点真的很正确,怎么会说服不了别人呢?同样一件事,由于人与人的水平不同,个人所站的立场不同,认识也就不同,出发点不同,不同的认识必定会产生不同的观点。

谁对谁错不是争执的焦点,重要的是谁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凡是正确的都有说服力,反之便没有说服力。说不了别的观点究竟是否正确,这个结论无法下。当你发现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的有所不同,说服对方承认你的观点正确而接受就是强加,你不能说服别人,怎么会接受你的观点的。只有被他人接受的观点,才是正确的观点,反之很难说是正确的。一味的坚持自己的观点,在别人难以接受的情况下,你却下一个固执己见的结论也不足为奇了。

给他人下结论是你的自由,其中有没有随意性?是否也反映了你的固执?你把固执的头衔强硬的扣在了别人头上的同时,其实也给自己扣上了一顶。你不接受别人的观点,却一味的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变,还企图把你的观点强加于别人的头上,强迫别人去接受,这难道就不是一种固执地表现?

人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受接受知识的多寡,掌握知识是否全面,看问题是否透彻的限制。没有一定的知识存储,没有透彻分析能力做支撑,看问题往往限于表面化,极端化,很难看到深层次的东西,很难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站得高看得远,人的智慧是在不懈的孜孜以求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是靠凭空想象,随随便便张嘴说出来的。

人的思维属于个人的大脑活动,受知识面广寡的限制。行万里路,看万卷书,对知天下事来说,只是一个基础,还需要融会贯通,反复琢磨,认真思考,最后才能得出结论。人的学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认识程度,它引领方向,反应的是一个人看问题的远近与高深。

思维决定意识,分为固守型和开放型,固守型的思维方式往往以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设定认识问题为标准,固囿并深陷其中,很难突破。开放性的思维往往是活跃的,勤于学习,勇于接受,已开放的胸怀去接受新知识,并用于指导自己的言行,在认知的过程中不断地加以补充完善,并及时的修正不正确的观点,找出正确的方向。

人贵有自知之明,客观的认识别人很难,客观的认识自己更难。能够正视自己的人,在了解自己长处的同时,更清楚自己的短处,这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无论人的大脑容量,还是一生所拥有的时间,不是无穷的,都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每个人必定都有自己知识死角,认识盲区。要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同时明确自己的短板,有意识地克服或避免。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缺陷,很难做到对人对己的完全,完美更是难求。无论对人还是对己,都难做到认识的完全与彻底,总会留有那么一点空缺,也就是每个人都会存有看不到的盲点。对人也好,对己也罢,不管是自己的观点不被他人接受,还是自己不认同他人的观点,其关键点就在于,能否找到正确点。自己很难绝对正确的认识自己,尤其是不能把自己看透。同时也很难正确的看待他人,同样看不透别人。这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又是无法可克服的,能做到尽量避免就已经很不错了。

固执不是单方的而是双方的,没有一方的坚持就没有另一方的反对。在没有把自己看透的情况下,说出的话做出的事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在看不透别人的情况下,对他人提出的观点一味的否定,同样也不一定是正确的。

彻底看透了自己,不一定能彻底看透别人,只有正视自己,才能正视他人……


二零一九年三月十四日

4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yingheweng 2024-6-9 09:37
欣赏美文。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4,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