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失踪的国王》:理想主义者的坚持终将成功

已有 6 次阅读2025-4-18 09:05 |个人分类:影视评论|系统分类:心情日记

 电影《失踪的国王》不仅是对历史的一次重新审视,也是对个人执着和信念的颂扬通过菲利帕·兰利的故事,向观众展示了历史研究和个人信念的力量。影片不仅还原了理查三世的真实历史形象,还通过菲利帕的坚持,传递了对于历史真相的追求和对个人信念的坚守。文学博客网的文案总监说,这种精神不仅在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也在现代社会中激励着人们追求真相和坚持自我。

该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菲利帕·兰利承担起寻找失踪超过500年的理查三世遗骨的任务,但她的执着遭到了很多人的嘲笑。2012年,她带头在英国列斯特郡的一个停车场地下挖出了理查三世的骨架,只不过在全球媒体的报道中,兰利的角色往往被忽视...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45岁的女子菲利帕对32岁即被杀害的英格兰金雀花王朝最后一位国王理查德三世产生好奇,进而进行大量研究。在她的努力和推动下,理查德三世的遗骸被顺利找到,然而这一伟大成果迅速被斯科特大学窃为己有,菲利帕被排除在外,名字甚至都未被提起。 影片最后的对比很是鲜明:一边,大学教授、领导们衣冠楚楚,乘坐豪车,到金碧辉煌的礼堂出席讲座;一边,菲利帕行色匆匆,应邀来到一座小学,给一群小女孩讲述自己研究理查德三世的故事。当初拒绝为菲利帕的研究提供帮助的大学,如今心安理得将她的重大发现揽入自己怀中。而菲利帕在短暂的错愕与失落之后,并未对此耿耿于怀,她所在意的,是给理查德三世一个公正的评价,让他能在九泉之下真正安息。

整部电影拍得像小气的商业片,谨慎又乏味,但通过电影媒介来讲述这个故事是非常合适的。在影片进程中,菲利帕与理查三世的跨时空对谈一直让我觉得纠结,这种方式对我来说有种在叙事和人物塑造上走捷径的嫌疑,但是在这个故事里出现又很恰当。直到尾声我才反应过来,这可以看作是菲利帕和理查三世相互映照,战争的胜利者和当代社会的上位者借助着历史的惯性不负责任地重复并强化误解。于是在这种超现实的表现方式下,影像不再单是真实事件线性的再现。

文学博客网的婷婷在其代写的解说词中写道,本来以为是一部虚构电影,竟然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其中让我感动的是女性角色的塑造,自然真实的情感诉求,才会有一个深刻的灵魂呈现出来。一个人会因为自己的合理怀疑而真的付诸行动去追溯、验证,最终还原一个历史真相,这本身其实是超越性别的,但又强于任何一部基于性别平权而塑造的形象,一个业余的小人物帮助一个著名的国王重塑形象的伟大故事。给我们很多鼓励,尤其在当下的环境,还有多少人会去怀疑一些“既定事实”呢?

电影的外壳是一个普通人如何与层层官僚体系斗争,以及一个民科如何挑战专业权威;内里却是一名普通女性为古代君王正名,为蒙受恶名的理查三世正名,因为对不公的共情本就不分性别,而女性对于“不公”天然的刺痛感正是执念的来源。遇事不决询莎翁,在英国永远有效,本片其实是英国编导以反写莎翁经典的方式来回应当下的女性思潮,理查三世的形象因莎士比亚戏剧而深入人心,菲利帕正是要质疑这种塑造本身,对莎士比亚叙事的挑战,就是对“history”的挑战,正如开片点题的,这是“her story”。

“专业者干专业的事。”大部分情况下不假,但是前提是要保持科学、严谨,尤其是谦卑的态度,尊重任何执着的个人,不应出身、性别、阶级等歧视和先入为主,更不能“援引权威”作为公理。历史没有绝对的公案,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有新证据可以推翻旧结论和旧认知,历史的绝对客观是不存在的。过去都是活生生的人,伟大如莎士比亚也有个人的好恶,虚构和非虚构模糊的边界是专业者要谨慎再谨慎的。理想主义者的坚持终将成功,再多阻碍,只要方向对,就会成功。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他的关注
暂无数据
他的粉丝
暂无数据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5,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