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阿修罗》:琐碎的生活细节,鲜活的女性群像

已有 8 次阅读2025-4-16 08:46 |个人分类:影视评论|系统分类:心情日记

 《宛如阿修罗》拍出来了每个女人的痛,是被时代,被观念束缚着的,被男人,被生活折磨着的,却又总是坚强撑起家庭的女人们。亲情爱情之下的激荡涌动,表达得微妙精准之至。完全不觉得这部剧传达的观念陈腐落后,如此客观冷静的自然主义镜头和演员们的精准表达,给文学博客网的文案人打开了一个窥视女性内心的窗口:看见女性,理解女性,才能站在女性的角度上观察生活,观察世界,否则女性主义根本无从谈起。

该剧改编自同名小说,1979年,四姐妹原本平静的生活由于父亲的疑似出轨证据掀起了波澜。三姐意外发现了父亲的婚外情,于是召集另外三位姐妹,共同商量处理。四姐妹性格不同,无法达成意见统一,叽叽喳喳吵作一团。但最终形成了共识:先瞒着母亲,替其解决,不愿她受伤害。谁知,次日的报纸上,突然出现了一篇“七十岁父亲出轨”的投稿文章。一时之间,也不知道是谁泄的密。四姐妹一边互相猜疑,一边要阻止母亲知晓丑闻。兵荒马乱中,四姐妹各自的生活也被牵扯揭晓...

发现父亲的外遇是故事的发端,外遇牵引着这一家人的聚散,也成了每个人生活的镜子,通过体验它,调查它,面对它,摆脱它,四姐妹们得以正视自己的欲望和纠结,尽管过日子还是得把头埋在土里。父亲外遇的秘事如同电话亭雾面玻璃上“父”字缓缓滑落的水迹一般晕染进四姐妹迥然各异的生活,她们各自的苦楚与怅惘得以随之浮现。大家的群像都有高光时刻的发挥,但尾野真千子依旧举重若轻地用最大功力完美立住了卷子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与丈夫疑似外遇对象相遇时的“故作矜持”,还是声嘶力竭地诘责父亲时的歇斯底里,亦或是通过卷轴般卷起的报纸洞察人心的希冀,与在朦胧的镜面反射中凝视的自身面孔。

该剧就像一杯加了冰块的梅子酒,充满了欢快和愉悦,又能清晰品尝出梅子独有的酸涩与酒热烈的灼伤。二姐女儿质问“为什么要忍受”时,镜头切到母亲年轻时的日记本,泛黄的纸页上写着“为了孩子们”。这种对话描述着一个残酷的事实:每一代女性都以为自己在打破循环,却只是换了副镣铐。是枝裕和从不提供和解的捷径,当四姐妹最终修补好父亲的茶碗,镜头扫过她们带着裂痕的手指,是的,所谓“和解”不过是带着伤疤与岁月继续共舞。这种不完美的和解,存在于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之中,与我们的人生无声的融合。

文学博客网的李同学在其代写的解说词中写道,顶级的画面的质感,豪华的演员阵容,在视觉上赏心悦目,鲜活的女性群像,琐碎的生活细节,勾勒出70年代,甚至可以照应当下的社会图景。谈不上多么美好,甚至还带着生活的苦涩,但是偶有回甘,回甘之后又是些许苦味。有些东西没说,却又好像一切都说了。淡淡的开场和离场,夹杂着风花雪月奇谈事,笑看着悲欢离话沧桑,各自也会做出不同的甚至令人费解的行为,这些选择最终会困扰到我们的情感。爱与矛盾交织,我们仍能寻得自身的勇气和力量,也学会接受婚姻和爱情的不完美,在相互理解和包容中找到平衡点,这就是生活吧。

50 年过去了,女人们依然困在阿修罗的身份里。 因为她们是家人,所以她们的命运紧紧缠绕在一起 因为她们是家人,所以她们深知彼此的痛点与软肋 因为她们是女人,所以她们的喜悲相似也相同 因为她们是女人,所以她们总要活在男人的阴影下 因为她们是女人,所以阿修罗的弱点是她们的弱点 只因她们被迫成为了阿修罗,她们也就有了阿修罗的武器。女人们被血缘与情感牵绊,用柴米油盐料理爱恨情仇。 女人是阿修罗,也是神明,被伤害也会伤害他人,而生活也不是讨人欢心、金句迭出的女权表演秀。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他的关注
暂无数据
他的粉丝
暂无数据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5,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