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之前以为《小小的我》会是部卖惨片,没想到整部电影的基调相当轻盈,是我偏爱的丧喜剧风格。最厉害的地方是把握住了那个度,拍残疾人的视角既不俯视也不奇观化,真正把脑瘫患者拍成了“普通人”。写残疾人困境,不是直白地写其生活的困难、所受的歧视,最残酷的几段恰恰是:残疾人从健全人处获得了有限的善意,可一旦开始期待某种平等,那这善意就会被收回去了。
该片讲述了患有脑瘫的刘春和勇敢冲破身心的枷锁,为外婆圆梦舞台的同时,也弥合了与妈妈的关系,并努力寻求着自己人生的坐标。在经历一个盛夏的蜕变后,他终于踏上了新的旅程。 这部电影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老人、残障人士、孕妇、小孩混在一起的时候,到底谁才是更弱势的群体?厌恶、逃避、背叛弱者的“生理正常人”,是不是也有某种程度的懦弱和心理残疾?
这部影片以青春片的形式,将那些思考举重若轻地载入成长的烦恼中,刘春和的痛不在于身体的痉挛而在于成为母亲的累赘,刘春和的苦不在于无法工作而在于梦想与现实的隔阂,而刘春和破局的方式不是和解而是呐喊,让这个大大的世界看见小小的我。全片围绕主人公刘春和的日常,镜头深入特殊群体的内心世界,关照他们的情感需求,“尊重”的概念被反复强调。导演用平视视角来捕捉特殊群体的日常生活,故事拍得温柔克制却又足够细腻动人。
刘春和是脑瘫残疾人,与骷髅同眠的怪人,更是暗处疯长的青苔,一个有七情六欲的年轻人。影片拍得细腻又写实,克制又动情,对苦难做到了既不讴歌,也不卖惨,而是将其作为苦难本身,选择了勇敢直视。这也是刘春和他们真正想要的:不是廉价的同情心,而是平等的接纳。和女主之间的剧情安排也非常巧妙,没有落入俗套,几处幻想衔接得天衣无缝,结尾那首《干杯,朋友》更是给所有努力生活的人一针强心剂。
影片对亲密关系的剖析非常出色,呈现了不少深刻暗面,母亲不知道如何做母亲,而外婆则似乎在以“母亲”的身份对待外孙,这是宠爱,亦饱含对女儿的愧疚。而从车票细节看,照顾外孙也成了某种束缚,最终刘春和坚定外婆“出走的决心”,她摘下丝巾泪流满面,随后两人在远景中翩跹起舞,这是两相成全的豁达胸怀。
影片不仅仅是在讲脑瘫患者,还在讲每一个在生活中努力让自己过得更好的普通人,既然来了这个世界,即使是生活在阴暗角落的苔藓,也要努力生长。扭曲的、残缺的、踉跄的,但又是健全的、完整的、矫捷的;是小小的我,完整的我,更是“正常”的我。所有来自外界的怜悯、低看、讥讽,乃至厌恶,全部被导演温柔平视的目光一并接受,并报之以善意的沉默。刘春和想要工作、渴望独立、保持学习、拥有性冲动,他和所有成年男性无异。欲望一点也不羞耻,谈论生理话题更是生动又浪漫,只有会爱的人才能拥有全世界。
这是一部很有生命力的电影,有别于以往那些喜欢过度渲染的伤痛和情绪,片子更倾向于带领观众走进一场春风化雨,细腻而深刻的心灵旅程。影片从日常琐碎中提炼出生活的本真,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却凭借对刘春和情感的精准捕捉,将生活的酸甜苦辣展现得淋漓尽致。电影真实地反映了特殊群体的现实困境,允许因感知生命的难解而选择驻足,也要记得要步步坦荡地走入炽热的春流。成长的路慢点没关系,“小小的我”最终也会走进大大的世界,一如那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