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的错误》:我们都可能是那个“疯子”

已有 74 次阅读2023-10-23 08:55 |个人分类:影视评论|系统分类:影视剧本| 河边的错误

 《河边的错误》是一部很有气质的电影,镜头细腻,如同文学的修辞一样。电影扑面而来的是胶片带来的质感和沧桑感,对上世纪中国的场景描述恰如其分。理性、疯狂、诗人之死,重回90年代的现场;燃烧、剧场、银幕的嵌套,关乎胶片电影的神话…窥见新浪潮的曙光,或是月光。一条河流,藏匿了受虐、师生、异装、反叛各种有悖传统伦理纲常的事物,它就像一个潘多拉魔盒,只等待一个契机去打开它。

该片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1990年代中期的一个江南小镇,一位老婆婆在河边被谋杀,警察马哲负责案件的侦查。他一一排除可能作案的嫌疑人,最终锁定老婆婆领养的疯子。案件本该就此结束,但一些疑点的存在让马哲打算一查到底,与此同时,疯子跑出疯人院继续作案让马哲再度陷入紧张,他的精神状态发生剧烈变化...

余华笔下,这是一个残酷暴力又让人无奈唏嘘的现实故事;导演魏书钧对小说做了加法与减法,增加了马哲和妻子家庭戏份、评先进个人及其在案件侦破过程中内心的挣扎与矛盾等诸多内容;削减了小说里的情节描写,很多地方点到为止留白不少,也因此让原本残酷的现实变成了现在夹杂着意识流的表达。但本质上,电影保留了小说的疯癫气质。至于最终的凶手,可以说忠于小说本身,也可以说做了创新表达,把答案留给每个观众。

不被父亲信任理解的孩童,不被双方父母认同的爱情,鞭笞疯子的幺四婆婆,有着被诬蔑的犯罪前史的许亮,未来可能会有智力障碍的孩子,每个人都不是完整的,都有着残缺的一块,而也正是透过这一残缺致使人们接近“疯”接近死亡,疯子作为凶手,可以说他意指了某一实在的人,但同时也可以说是一个抽象一个意象,因为影片真正探寻的并非那一实在的凶手,而是“疯”,而是人们内心深处那一缺失的,致使人走向死亡的“疯”。

有别于以往传统的悬疑犯罪片,本片中谁是凶手和警方抽丝剥茧的破案过程都不重要,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没有答案”的结局,但也正是这份独特的神秘感让影片脱颖而出。电影中疯癫与理性的辩证思考值得深究,对于人性和时代的反思与审视难能可贵,诸多细节的隐喻和巧具构思的设计更是精妙,如用乒乓球将压力可视化、将办案组设定在废弃的影院等。私以为意味深长的结尾处理比原作更胜一筹,细细想起不禁毛骨悚然。

这是2023年第一部宣传语没骗人的国产电影,“没有答案”就真的没有答案。影片重点不在案件的真相,作为悬疑惊悚类型片反倒让案件本身成为一种功能性的存在,它让各个人物间有所关联;就像疯子在片中不是一个角色,疯子是一个符号,一个谜底。真相其实不重要,真相牵引出来的人才重要,而他们,作为错误的个体,不容于主流占据的世界,于是“换上神的那副又愚蠢又不可理解的面孔”,而毁于燃烧的放映机何尝不是魏书钧自己装扮出的愤怒面孔,对抗荒诞对电影的侵占。

而命运的奇诡之处在于,你越是试图逃离它,越是在不自觉地走近它,就像俄狄浦斯王杀父娶母的预言。电影似乎在告诉我们,不要去苛求所谓的逻辑和真相,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事情都是基于巧合与意外发生的,去看大家看的、去相信大家相信的就够了。我们往往很难去证明,究竟是这个世界疯了,还是我们自己疯了。当我们和这个世界的看法不同时,我们又应该怎么选择?是杀死自己,成为世界的一部分,还是放逐自己,成为一个流浪的“疯子”?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他的关注
暂无数据
他的粉丝
暂无数据

关于本站|Archiver|排版工具|手机版|文学博客网 ( 浙ICP备2022005477号-3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2024,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