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2|
近期,刚读完一本名为《西南联大》的书,本书收录了诸多回忆西南联大的片段小文,作者皆为民国之大家,如汪曾祺、冯友兰、闻一多、朱光亚等,他们通过讲述西南联大八年期间的课堂趣闻、名师风采、社团活动......再现了西南联大校园那些逝去的过往。
在阅读中,一个文艺且极富民国气息的地方深深吸引了我,它和长沙、蒙自、昆明一样,都参与了中国“教育长征”的不凡历程,见证了烽火岁月中不朽的联大往事,那就是四川叙永。
巴蜀古城 千年叙永
叙永,古称“永宁”,它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地处川滇黔三省交界,是川南的一个小县。素有“川南门户”“鸡鸣三省”“泸州之巅”之称。
叙永历史悠久,自唐置蔺州、元置永宁路以及明设永宁宣抚司以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里曾商贾云集,是川黔盐马古道四大口岸之一。
叙永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央红军长征“四渡赤水”转战之地,是召开“鸡鸣三省会议”革命伟大转折落实之地,这里有川南游击纵队叙永活动旧址,还留下了“营盘山上橘子红”的佳话。叙永的人文古迹有春秋祠、盐马古道、清凉洞摩崖造像、雪山关等,其中被誉为“川南瑰宝,木雕一绝”的春秋祠,也是设立国立西南联大叙永分校的文化长征之地。
烽火岁月 西南联大迁址叙永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抗日战争期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合并而成的。它是一所只存在了8年战时临时大学。它生于国难之时,动荡的时局就注定了它的成长充满艰辛、曲折,它的存在就像一颗划过天际的流星:短暂且耀眼夺目。
1937年日军正式展开了全面侵华。国难当头,时局动荡,华北之大已容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昔日的校园也不再是书声琅琅、欢声笑语,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下。众多高校被迫面临着一次又一次地迁址,全国上下开启了一场史无前例、罕见的文化之旅。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京、天津倍受日军的侵扰,当时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联合组建新校,名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南京沦陷后,为避战火,“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再次迁址云南昆明,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在昆明建校的八年中,日军对昆明及联大进行了多次轰炸,尤其在1940年的下半年到1941年这一年多的时间,是日军对联大轰炸最为集中与猛烈的时期。
1940年9月,日军进占越南河内,轰炸滇缅公路全线。1940年10月 13日,敌机 27 架轰炸昆明,师院(昆华中学北院)男生宿舍全毁,该院办公处及教员宿舍亦有多处震坏。清华大学办事处(西仓坡)亦被炸,死工友2人。西南联大一度成为被轰炸的主要目标,在昆明办学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安全威胁,适当疏散和物色较为安全的地方设立分校迫在眉睫。而此时较为安全的四川成为联大迁址的首选。
为此,西南联大设立迁校委员会,并派遣教务长樊际昌、师范学院院长黄钰生在川南宜宾、泸州一带踏勘,最后选定叙永作为西南联大分校办学点。
叙永位于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带,扼川滇黔三省交界的咽喉,水路可通过永宁河下达泸州、重庆,陆路可通过川滇公路直达昆明,而川滇公路是中国与盟军唯一的交通要道。
1940年,在叙永城内建立起西南联大叙永分校。联大分校录取的669名新生须在当年12月10日之前全部到叙永分校完成报到。以叙永县城精华建筑春秋祠为代表的多处祠堂、寺庙如约按时成为分校校舍。
1941年,昆明紧张局势趋缓。8月中旬,西南联大决定撤销叙永分校,叙永各界依依不舍。当年12月,西南联大叙永分校全部师生返回昆明。
据了解,抗日战争期间,全国上下数十所高校被迫迁址,纷纷踏上流亡迁徙的岁月,出现了许多战时临时大学,如西南联大、抗日军政大学、西北联大......
南怀瑾先生曾说:“国亡了可以复国,文化亡了则永无翻身之日。”
无论是西南联大的南迁,还是西北联大的西迁,亦或是其他高校的内迁,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都为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积蓄了人才力量,竭尽全力保存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和高等教育文脉,延续了中国现代教育的火种,是近代教育史上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
的确,未来我们的文化要靠年轻一辈来挑啊!青年一代责任巨大。我们任重道远,务必要坚定文化自信,做好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Copyright © 2001-2024, Wxb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