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说儒教 第四章 仁以致智(中)》 - 散文高地 - 文学博客网 -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大闲人 发表于 2014-7-15 08:49:06

野说儒教 第四章 仁以致智(中)

五、仁与礼http://img.blog.163.com/photo/iHuxdD2khn7_jSIfyXIFTw==/3985404195246626881.jpg在儒学中,礼是仅次于仁的重要观念,它要求人们以约定俗成的礼为行为准则。礼在始初阶段,是氏族社会时期形成的一整套氏族习俗,是人们传统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的总称,具有不成文的习惯法性质,它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具体而详尽地反映了氏族成员相互之间,成员个人与氏族集体之间关系的准则,在权利与义务方面的统一性、平等性,对所有氏族成员共同的约束性是它的不可动摇的原则。这些基本原则在各个民族的氏族社会阶段都大同小异。在人类步入第一步小康时代后,礼有了行为和语言两个组成部分。但是,在乱世,礼却成了区分上下贵贱等级差别的工具,成为贵族领主阶级才能享用的专利品,并且许多方面成了有名无实虚伪的形式,这都是礼崩乐坏的表现。礼的行否是区别乱世、小康、大同的标尺。孔子也认为,礼的意义十分重大。他说:“丘闻之,民之所有生,礼为大。非礼,无以事天地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也。”但是,礼并未被人们始终实行起作用,在每个王朝的末叶,它都被人们周期性的破坏,因而形成礼崩乐坏的局面。春秋和清末正是这种时代的典型。仁与礼的关系如何?礼是宗法等级社会的制度、规范,他强调的是尊卑长幼之序,具有不同名分的人之间的区别。仁按其本义即伦理意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思想,强调人们之间的仁爱、谅解、关怀、容忍,也强调广大人民之间物质生活的安定和提高(安、信、怀和庶、富、教)等等。从社会政治方面看,如果只有礼而没有仁,那就会造成人与人的对立,导致人类的危机。如果只有仁而没有礼,就会产生没有差异的仁爱,以致模糊上下长幼正恶的界限。为防止以上两种偏废现象的出现,孔子提出了中庸的办法,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使仁和礼相互制约,相互辅佐,从而达到一种有差异但不过分,有仁爱但不无区别,亦即等级与仁爱、对立与和谐的统一,和大家生活安定富裕的理想状态。这便是理想中的小康社会。从伦理学角度去看,礼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仁则是人的本质,是修己、爱人的内在自觉性。只有外在约束而无内在自觉,则人的行为完全成为强制的结果,失去人之所以为人的特点。只有内在自觉而无外在约束,则人人按自己的标准行事,不能保持和睦的社会秩序。因此外与内、礼与仁必须统一起来。以礼的准则行仁(修己爱人),以仁的自觉复礼(上下有序,尊卑有等)。与仁结合的礼,由于有仁的制约,含有人道主义的色彩。历史和现实中不合人道的事情,如杀人殉葬、贵畜贱人以及不合仁政的独夫独裁、横征暴敛、以权行私等等,都是儒家所与以摈弃的。同时,由于得到仁作为自己的思想内容,礼便被建立在人们的人格自觉的基础之上。这样,礼又反转来成为人们的内在要求,而不是仅仅外部的强制,提高了人们执行礼的自觉性。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这些话强调仁是礼的思想基础,认为没有仁的思想内容,光由玉帛、钟鼓等的形式,是不能叫做礼的。礼是仁的外在准则,离开了礼,就不可能有仁,就如没有形式就不能有内容一样。因此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总之,仁是礼的内在的主导因素,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这里应注意的是,在仁与礼之间,人是衡量别人和修养自身的唯一要素。如孔子对管仲的评价:“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但另一方面孔子又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管仲帮助桓公以和平方式团结了诸侯,并且一道尊崇周天子,抗击蛮夷滑夏,捍卫了华夏族的独立与尊严,把这些功绩和上面两件违礼行为相比,可说是功大于过,孔子还是称许管仲为仁人。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还是应把仁放在礼之上,这才合乎儒家一贯的思想。形式有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制约内容,但决定形式的主要因素,归根到底还是内容。这就是说,礼(形式)最终还是有仁(内容)决定的。六、尊尊与亲亲尊尊即尊贵,仿佛今天说的要尊重领导吧,是对当时执政者的尊重。孔子主张:“事君尽礼。”“事君能致其身。”他自己很虔诚的执行了这一原则。国君要召见他,他不等备好车子,马上步行前往。一个尊位一定联系着一项事业,身居尊位者一定掌握着某一事业的特权,尊尊的实质在于更好地完成事业。亲亲即亲爱自己的亲族。亲亲首要的一条是孝悌。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事父母,能竭其力。”每一个自然人在亲族中都有自己纵的横的位置,又是时刻与之打交道的人,在这些人身上最易反映自己的品德。人要成就事业,先从修身开始,未学做事,先学做人。修身的效果又直接反映在亲亲上。因此,亲亲是做人的基础。在这一点上,今天的独生子女是堪忧的。但是,亲亲不是把家族的利益当作最高利益,亲亲应遵从真理、正义的法则。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同事之间的亲密关系,下级尊重上级和上级同样尊重下级的仁爱团结关系,这些关系的和谐是小康时代的象征。七、正名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正名就是整顿有些在位的人和生活中的人身份不相符的言论和行动。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君君”之中,前一个“君”字指作为君的人,第二个“君”字代表君的身份、地位、行为准则等等。“君君”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同样,臣要符合臣道,父要符合父道,子要符合子道。“正名”、“复礼"的目的,是消灭上欺下,下犯上的现象和不合身份的违礼行为。按毛泽东同志的认识为,“在‘名不正’上面加一句:‘实不明则名不正’”。这个认识是很深刻的。毛泽东同志也说过,“‘正名’的工作,不但孔子,我们也在做。”所以,正名要从“实”出发。今天,如果一个部门或单位存在对事故或责任有相互推诿现象,那他就应该内部“正名”了。
弱势文学研究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野说儒教 第四章 仁以致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