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说儒教- 第三章-《 民本 》(2)
四 孔子的现实主义政治理想和治国蓝图“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要了解孔子的政治理想和治国蓝图,就必须了解孔子立身的当时诸侯争雄、私欲如火的中国春秋时代。在徨徨乱世,孔子不在其位而用仁,更见其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他积极用世,虽终生不见用,却给后人留下了一幅完整的治国蓝图,和一个完全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实际的政治理想。我们来欣赏一段孔子师徒的对话: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为?”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也,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与其言,无所苛苛而已矣”。为推“仁”而正名,如此深刻的思想,连跟随了自己多年的子路都不理解,也就难怪后人说他反动了。春秋以来,社会处于大转变、大动乱之中,社会政治原则,伦理道德规范都发生了危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孔子才说要正名,首先确定社会政治原则和伦理道德规范的绝对权威,使人们的言行都遵循“仁”的原则。当权者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孔子生当乱世,所以要反对权势者和坏人无法无天,胡作非为;而对无所措手足,受害最深的老百姓、老实人,则寄以深厚的同情。可见,正名的着眼点仍在于安定社会秩序,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是社会由乱到治必不可少的工作。毛泽东同志说:“正名的工作,不但孔子,我们也正在做”。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这个安定社会秩序的工作,一年就差不多了,三年便会大见成效。这大概就是子贡所说:“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得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意思是“他老人家得国而为诸侯,或者得采邑而为卿大夫,正如我们所说的,一叫百姓人人能立足于社会,百姓自会人人能立足于社会;一引导百姓,百姓自会前进;一安抚百姓,百姓自会从远方来投靠;一动员百姓,百姓自会同心协力。”这就是:“进者悦远着来”。以上是第一步,主要是安民。孔子又说:“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百姓丰衣足食了,就可以利用农闲从事军事训练,达到可以作战的程度,即“足兵”。这是第二步,在富民的基础上强国。第三步则是,“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民富国强了,就要“教之”,努力协调社会的各种关系,普遍提高社会的文化道德水平,建成一个有仁德的社会。这很不容易,需要三十年。但这还不是孔子的理想。他说,“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即达到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争等同类相残的盛世了。不少人认为孔子要复辟倒退到西周,乃至唐虞之世去。孔子确实对尧舜禹赞扬备至。他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舜尧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禹……菲饮食……恶衣服……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却一点也不谋私利。他赞扬、怀念西周的话更多,称之为“至德”之世,但西周远没有“胜残去杀”。尧舜禹时代虽然没有剥削压迫,君王和百姓同甘共苦,大公无私。尧舜虽然伟大,毕竟不能“修己以安百姓”不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什么呢?当然是生产水平太低了。可见,孔子的理想社会既不是尧舜时代,也不是西周,而是“胜残去杀”,加上“有天下而不与焉”,加上“菲饮食、恶衣服、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还要加上“尧舜其犹病诸”的“博施与民而能济众”、“修己以安百姓”。试问:这是复辟,还是维护那一个阶级的私利?五 结语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理想就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理想的人格是“圣人”。以这种积极用世的精神为灵魂的文化,和那种同样追求人道而误入歧途的其他宗教根本不同。它们的分水岭就在于是愚民还是重民。用儒教思想哺育出来的民族永远不会消极,因而也不会被困难和失败打倒而放弃自己对人类的责任。这种人类的先进人物,总是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不是首先考虑自己的功名利禄、荣辱得失。为了实现这个崇高理想,他们 积极进取、百折不挠、鞠躬尽瘁,不仅能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而且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平时总是那么超然、平易宁静和宽容。这种献身精神和高尚情操熔融一体的古君子风,凝晶成人类本性的人格气质,即所谓人类精英的骨和魂。人类历史上,特别是战乱频仍的乱世,是否有能突破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类的思想家?起码在主观上,古圣先哲是认为有的,并且真的身体力行,为之奋斗终生。只是由于古代不具备实行这个伟大理想的客观条件,他们的这种努力才不可能实现。现在的问题是,他们的这种美好愿望和到处碰壁的实践,纯粹是主观的痴心妄想呢,还是也有客观的物质基础?或者说,在阶级社会,是否具有产生这种人类思想家的客观条件呢? 人,作为在自然进化发展的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不分宗族肤色有何差异,同归一个类。它是作为一个整体产生于世界,也是作为一个整体进入文明时代,并且只能作为一个整体走向未来的。当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私欲蔓长而内部分化各代表不同利益的阶级以后,这种阶级的对立与斗争,也是以其相互依存,共同维护人类整体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的。任何阶级的狭隘的私利,只能在有利于人类整体发展,或起码不破坏整体存在的限度内发展才允许的,否则,由此造成的社会危机必将被新的秩序所取代。人类是整体,阶级是其部分。所以,对立的阶级尽管表面上似乎势不两立,实际上总是作为整体的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当某一部分不适于总体的的存在和发展,它便作为整体的坏死部分被整体抛弃,而整体将更健康地向前发展。这一点,古人早就认识到了:“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类,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丘不与易也’。”意思是,我们既然是和鸟兽不同的人,就得和人接成一个整体,共同去促进社会的发展。这本来是明摆着的道理。也许正因为显而易见,反而被忽视正如空气是人类共存的第一需要而不被看中,直到空气污染危及生存,才想到净化空气一样。其实,这种以天下为已任的属于全人类的伟大人物,是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的。正如阶级是客观存在的一样,人类整体也是一个更大的客观存在。正如一个人可以突破其所由出身的阶级局限,站到对立的阶级去一样,一个人也完全有可能突破阶级和时代的局限,站到全人类的立场上来。这也正是儒教“仁”学的社会基础。这种人类的思想家,虽然有时也维护作为历史自然进程的必然环节的某些争战、剥削制度,但他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始终是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争的大同世界。这种人类的思想家也就是圣人,他们沿着人类可观的前进方向,因其势而利导之,走向“至德之世”、“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实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同劳共享的人类美好的归宿。孔子是一个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能突破时代和阶级局限,站在人类立场,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类思想家。他的伟大思想虽然后人多次篡改、批判、打倒,但这些思想的光辉却像大海,像高山,依然那么浩瀚,那么巍峨。长年累月的污泥浊水,不仅没能,也永远不能损害它、淹没他,反而向肥料一样,沉积在它的脚下,把他越垫越高,促他越长越拔。由他所哺育的民族历尽劫难,依然、并且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人类这个概念的外延由于历史的发展而扩大到地球的各个角落,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教思想也就越过了小九州,逐渐为大九州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人类本身的分裂和争战反而越演越烈,而是大九州出现了近似于中国春秋战国争霸争雄的局面。人类的先进分子在为人类寻求出路而发掘历史上的文化宝库时,他们已清醒的头脑在此发现了这个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瑰宝,认定它能引导人们探索前路,勇敢的走向未来,是指在不太远的时候把人类幻想、追求过的理想变成现实。政府会议厅,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有了豪华办公楼?http://img.blog.163.com/photo/JLsYJE1pXt2WKjqfNG6UkQ==/3976678470968582282.jpg
除夕之夜没有地方可去睡在深圳街头的老人
http://img.blog.163.com/photo/aBE6zyMabYsS_mV8zaIS-Q==/4264908847120677201.jpg
选择了渺小,但仍然要证明自己伟大的无耻败类
http://img.blog.163.com/photo/XF3bBtXHLq6J-N92yWPwRQ==/2277976986519837305.jpg
http://img.blog.163.com/photo/8yDD-h5w3gH4a1c-Qi_ZIw==/1481965752382254472.jpg
弱势文学研究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