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说儒教 -第一章-《 儒行》(2)
三《儒行》的记述是多方面的,儒者众多,各人随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而各有其独特和适宜的表现。《儒行》中所陈述的各色儒行的表现,是孔子在漫长的经历中和弟子们共同奋斗的概述,也是孔子对自己近七十年人生的总结。总观儒学,发轫于春秋,阐扬于战国,坑焚于秦而独尊于汉,唐宋而后累世不衰,代代都有可歌可颂的儒者出现。“儒教”之学说,创造了人类至上的精神文明,它博大精深,历久弥彰。历史上虽然也曾出现过一次次反孔活动,也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情况下,针对时政中某些特异现象,对一些假借儒学作掩护的“独夫”“民贼”予以揭露和批判。一旦事过境迁,被讨伐的具体人物不存在了,也就批判归批判,儒学归儒学。每一次批判活动都成为对儒学真理的证明。中华民族的历史证明:尊儒者兴,轻儒者亡。《儒行》很重视“信”。如治国,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是治国的信。在为人处事上,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至于立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不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吗?儒行在于强调个人的自修。要培养自己有崇高的道德品质,成为卓异特立之士,不因贫贱而困迫失志,不因富贵而欢喜失节,坚持自己的志向,以道义自居,不受外界的干扰。他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不临深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其行本方立义,有坚定的信念,,在世道动乱的时候,能有清醒的头脑,不为流言邪说所迷惑,在关键的时候,敢于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拨乱反正,为人民指引光明的道路。在交际中,儒行要求“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人的相处完全是平等的关系,是谓“可近而不可迫也,可亲而不可劫也”。一个儒者 从来是文质彬彬,和善有礼。儒行总结了人类史上人际交往中一切美好的东西,促使人的行为进入高度的文明。儒教借儒行而实施,是儒学功能见诸实际的具体行为。这一行为涉及人类生活各个方面,兼寿不能殚其教,当年不能究其礼,包容蕴蓄,丰盈厚积。这其实就是孔子在总结了历史进化后,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治世哲理,总命之为“仁”的学说。《儒行》》中讲“仁”不是抽象的哲理玄想,而是能够躬亲体现的,:“温良者,人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孙(逊)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在待人接物方面,体现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爱,温良谦让的态度,敬慎地处事,宽厚的待人,逊接地交友,合乎礼节地表情,文明地言谈,和善地歌乐,对贫困人家接济。这些都是一个正常社会的人类应切实施行的。《儒行》要求,人应具备恭敬忠信的道德品质,所谓“居处齐难,其起坐恭敬,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孔子的一生,主要的目标在于推行仁政。但他决不与专制君主同流合污,也不损仁而求高官厚禄。孔子入齐见齐景公,齐景公欲将禀丘之邑赐予孔子,孔子辞而不受。入谓弟子曰:“君未之行而赐吾邑,其不知丘甚矣”。于是遂行。这时,曾子从孔子于齐,齐景公以下卿之礼聘,曾子固辞。如果只图享受,他们是不会这样作的。充分体现了“虽分国,如锱铢”的精神。人主用之,则势可治国安民,不用则退入俗籍而自修自重。这种人虽隐于穷乡居于陋屋,人莫不贵之。一个真正的儒者,他当政则美政,在乡则美俗。所以他们可上可下,没有患得患失的心理和行为。《儒行》的实践要求,在于能够以身作则,事事做出人民的表率:“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弟,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这是孔子推行的“七教”。总的意思是要端正社会风气,执政者要从自身做起,要层层树立起模范,层层首领都起表率作用。这是由于“下之事上也,不从其令,从其所行,上好是务,下必有甚焉者矣”。“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是儒行的又一特点。事实证明,只有贤者当位,人民才有幸福太平。因为社会是复杂的,要处理的事物是多样的,单凭主管一个人搞专制是不行的。古人把“学而优则仕”的人称为君子,但君子并不是全能的,荀子说过:“君子之所谓贤者,非能偏能人之所能之谓也;君子之所谓知者,非能偏知人之所知之谓也;君子之所谓辩者,非能偏辩人之所辩之谓也;君子之所谓察者,非能偏察人之所察之谓也”。孔子说的“君子不器”也是这个意思。儒家对于举贤从来就很认真,他们“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最是大公至正的。从不假借“举贤”搞团伙,也不假冒“举贤”为亲友子弟“抢纱帽”。儒生对于举贤有时是非常执着的。受孔子称赞的史鱼有一个“尸荐”的例子,大家应该是都熟悉的。这种用生命推荐贤者的精神,正是仁的功用。儒行中还有一种“安贫乐道”的精神,孔子称赞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自己也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前提当然是他们有很高的才学,抱着“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的处世态度。有人认为这是消极避世的态度,其实能在无道乱世隐身洁志,这本身就需要高强的才智,是仁的一种具体表现。正如我对许多大学生抱怨找工作难时说的那样:一流人才不用找工作,二流人才工作找人,三流人才人找工作,四流人才找工作没人要。话虽过激点,还是有利于抱怨者个人定位的。时移事异,“儒行”毕竟是从理论层面上说道,在具体实行中,应要“因革损益”但决不可有背仁道。只有这样,才能“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也才能“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用这种精神来为学、为人、为道,利莫大焉。 民在我心民为我本http://img.blog.163.com/photo/Be4korjwQX9nuRymuv8rxg==/5117778026553710289.jpg
死了也要爱,真爷们
http://img.blog.163.com/photo/B5-XVfMXWAbcp6NKInccNQ==/1759500079419155624.jpg
不是我要影响市容而是我饿了啊
http://img.blog.163.com/photo/BWQTB95_6KomEPHVYPN7zw==/4521332550904040936.jpg
乱七八糟的大学生活
http://img.blog.163.com/photo/rWbK4M9UdnSRQ_vZpeFKhg==/5402067753031943609.jpg
**俱乐部,人性与道德的沦丧
http://img.blog.163.com/photo/8ml1qFKgKzAaqXjuKd969w==/2299087609773435468.jpg
弱势文学研究会
页:
[1]